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与救济初探/付建国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7:14:26  浏览:932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对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与救济初探

付建国

摘要: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正确界定和对因见义勇为受到损害的行为人能及时而有效救济是弘扬见义勇为有效措施,从而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形。本文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见义勇为 见义巧为 无因管理 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 假想防卫 紧急避险 救济
惩恶扬善、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极力倡导的一种英雄壮举,也是一直倍受人们普遍赞赏。但近年来,见义勇为却成为一个极为沉重的社会话题。人们在称道英雄勇斗歹徒、舍己为人,奋不顾身保卫他人生命和财产的同时,更对英雄事后流血又流泪的悲凉情形而感到无奈和迷惘。如何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这就使我们每一个人不得不去思考着,如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正当利益?从长远来看,最重要、最有效的当然是不断地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的;但是从现实来看,则更需要健全和完善有关见义勇为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见义勇为行为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只有这样,这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才能得到有效地矫正。基于此点,笔者在本文中对见义勇为的界定;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等相似行为的联系与区别;对见义勇为者的救济原则等三个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见义勇为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见义勇为,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均没有对此作出规定。《现代汉语词典》对见义勇为的解释为:“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地去做” [1]。最早出现于《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标准。时至今日,见义勇为作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更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现实意义。然而,“见义勇为”作为一个专门的法律概念,理论上的研究并不多见。这种原生态的解释,显然不能作为见义勇为的法律概念来使用。因为以这种解释,人们做的事情只有两分法,除了应当谴责的非正义事情之外的事情都是见义勇为行为了,既然都是,也就没有特殊规范、特殊对待的必要了。有关一些地方法规对见义勇为做出了界定,例如,云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条例规定,见义勇为是指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事迹突出的行为[2]。这比原生态的见义勇为概念虽然进了一步,但仍然有一些缺欠。例如,把见义勇为的主体仅仅限定为公民似有不妥,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逐步地扩大,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断地强化,在我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会越来越多,如果这些外国人中有人为了我国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益免遭损害而见义勇为,对这种可喜可敬的行为不予以见义勇为的认定和表彰,显然是不适当的;该规定还要求见义勇为行为人“不顾个人安危”,虽然大多数情况是这样,但这排除了有一部分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顾及个人安危的情形下又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见义巧为”,将这种“见义巧为”,即见义勇为的一种特殊形式排除在外也是不适当的。再就是这一规定也没有将负有法律义务的人忠实履行其义务,又同时有效地保护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排除在外。诚然,这种忠实履行法律义务行为也是理应得到表彰和称赞的,但这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定予以规范,无须再以见义勇为规范认定和处理了。山西省对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的人员规定为“协助公安司法机关和保卫部门抓捕违法犯罪分子的行为,检举、揭发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的罪证,协助公安司法机关破获重大犯罪案件的行为”作为见义勇为;《重庆市鼓励公民见义勇为条例》也作出了这样类似的规定。上述行为是见义勇为人行为自然是没有异议的,问题是在这一规定之中,其明显的不足是把见义勇为的面限制地过于狭窄,把常见的排除自然灾害,抢救处于险境的人的情形都排除在见义勇为之外,这种规定肯定是不妥当的。
笔者认为,界定见义勇为行为要把握这么几个特性:一是其主体的广泛性,只要是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无论是中国公民还是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是有政治权利的人还是被剥夺了政治权力的人以及正在被羁押或者是犯了罪的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以及是精神病人等,都应当是见义勇为的主体。有些地方在界定见义勇为行为时,不提倡未成年人去见义勇为;近日,成都青羊区教育局组织召开“未成年人自我保护100招知识、技能”论证会,来自公安、医院、交通等部门的专家就草拟出的100招提出修改意见。在论证会上,专家们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别期望孩子们见义勇为![3]笔者认为其初衷是好的也是有道理的;问题是当未成年人实际上实施了见义勇为行为时,是否要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笔者认为当然也要以见义勇为来认定。二是情况的急迫性和相当的危险性,例如,抓捕、扭送犯罪分子,挺身而出制止违法犯罪,在烈火中或在自然灾害到来时抢救伤者或财产,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将患传染病者送至医院救治等情形。急迫性和相当的危险性这是见义勇为这一好事与做其他好事区别的关键之处,正是这一点体现了行为人的一个“勇”字,非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三是目的正当性,即行为人实施其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它权利免遭侵害或免受损失且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自觉自愿而实施的行为。如果行为人为了抢救自己家的财产奋不顾身冲入火海而受伤或者为履行法定或约定义务而实施的行为则不包括在内。在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见义勇为人实施行为,不应限定在为了国家、集体、他人的人身、财产,还应包括为了国家、集体、他人其它合法权利。因为行为人为了其它合法权利根而实施行为,也是符合见义勇为的本义,合法权利也是应受法律保护的。据见义勇为的上述三个特性,笔者认为见义勇为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遭侵害或免受损失,在面临危险情况下挺身而出所实施制止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等行为。
二、见义勇为行为与相似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一)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务的行为。以此来看,所有见义勇为的行为都符合无因管理的要件,但是不能把所有的无因管理行为都认为是见义勇为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及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民事赔偿方面对见义勇为大多数也是依照无因管理规定加以规范和调整的。例如,笔者近日读到一文,一人在邻居失火时奋力扑救而被烧伤,受益的邻居不愿意为见义勇为的受伤者支付医疗费、误工费、伙食补助费、车费等相关费用,司法机关适用“无因管理”规定说服了受益人,由其为见义勇为人支付了3万元的医疗费、误工费等相关费用[4]。笔者认为,虽然无因管理可以包含见义勇为,但是将见义勇为仅仅等同于无因管理是不妥当的。笔者认为,见义勇为作为无因管理中的一个特殊情形,见义勇为行为人主要体现出一个“勇”字,和一般的无因管理相比,对国家、对社会具有更大的有益性,所以很有必要将见义勇为从无因管理中分离出来,适用特殊规范加以规范与调整,尤其是在救济方面。当然,在认定不了见义勇为情况下,当然要以无因管理加以调整和规范。在其行为符合无因管理而又符合见义勇为时,一定要首先适用见义勇为规范,以保证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又有效地救济,且不可将见义勇为等同于一般的无因管理。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有关部门包括人民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常常把见义勇为当作一般的无因管理处理,尤其在通过对无因管理案件的处理又不能使见义勇为行为人得到救济时,使见义勇为行为人出现流血又流泪的悲剧情形,因此有必要将见义勇为从无因管理是分离出来,用专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
(二)见义勇为与正当防卫的联系与区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并对不法侵害造成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除了为了保护本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益而进行的防卫之外,其余的正当防卫行为都可以认定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相对来说,正当防卫的行为的外延显然要比见义勇为的外延小的多;再者,正当防卫规定在我国刑法中,其作用主要是用于区分罪与非罪的,至于对其行为人如何救济、如何表彰等问题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在民法中,虽对此有相关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然而该条只是规定了正当防卫的免责条款及防卫过当时应当承担的责任形式,该条款亦未规定对行为人的救济及表彰等措施。因此,仍有必要将符合见义勇为的行为的正当防卫行为纳入到见义勇为规范当中去。只有这样,才会更好地鼓励人们去实施正当防卫和见义勇为的行为。笔者认为,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在认定某些符合正当防卫行为,也符合见义勇为要件时就应当作出对见义勇为的认定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见义勇为的行为人给予相应的救济和表彰措施,只有这样做,才可能及时又准确地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实施救济和表彰,从而有效地防止社会再次地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形。
(三)、见义勇为与紧急避险的联系与区别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己采取对另一种较小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紧急避险行为。除了为了本人的人身、财产、其它权利所实施的紧急避险之外,其余的紧急避险行为也都可以认定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在刑法中对紧急避险行为的规定,其主要作用同正当防卫一样,其主要意义在于区分罪与非罪问题。在民法中,虽然对紧急避险的行为的规定比正当防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它毕定涉及到第三人的责任问题,但也只是从行为人免责或是从避险过当的责任角度来规定的,并未规定如何对行为人因此行为而给自己造成损失的补救措施及表彰办法。由此可见,如果仅仅停留在紧急避险上,而不将其行为入纳入到见义勇为行为中,是不利于鼓励和弘扬人们去实施义勇为行为的。因此,仍有必要将符合见义勇为的紧急避险行为纳入到见义勇为行为中去。做法仍然是同上面所说的一样,有关部门尤其是人民法院在认定某些紧急避险行为同时也符合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建议有关部门按见义勇为行为来对待,对行为人予以表彰和救济。
三、对见义勇为者的救济原则
见义勇为行为人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受到伤害怎么办?即如何对见义勇为者因见义勇为这一行为而受到的损害获得有效而及时的救济,这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来说,最为现实,也是最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弘扬见义勇为最有效的办法。做好了这一点,在社会上就不会再次出现像澄海澄城西华六片区明泰小区居民王瑞忠、市区岐山街道南楼居委居民汤木德[5]等类似的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人们也不会出现以往那样对英雄事后的悲凉、无奈和迷惘。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如何救济,这是人们多年来所关心的问题,由于救济方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因此在本篇文章中,仅谈一下救济原则。笔者认为,应采用以下几个原则来实现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因见义勇为而受到的伤害的有效救济。
(一) 国家先行补偿原则
见义勇为是一种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行为,这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因此,国家对见义勇为行为人所受到的损害进行补偿就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情。目前,大多数地方实行的是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政策,奖励政策固然有必要,但仅有奖励而无补偿显然是很不够的。其主要缺陷在于奖励大多数都弥补不了见义勇为者因见义勇为所受到的损失。且不说奖励的实施手续繁杂,奖金到见义勇为者手中时已不是当初时那么急需。还需指出的是,有不少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害是可以找到责任承担者——侵权人赔偿或受益人补偿,依法也应当由侵权人承担或者受益人补偿,但这也不应当让见义勇为者自己去费力追偿,而应当是国家对见义勇为者先进行补偿,再由国家代位行使见义勇为者的追偿权,去追究侵权人或受益人的赔偿或补偿的责任。国家对见义勇为者先行补偿是保证见义勇为者能得到及时救济的最为有效的办法。令人遗憾的是,对于这一办法,笔者还没有听说为哪个地方所采纳。
(二)鼓励见义勇为者的平衡利益原则
在见义勇为实施过程中,由于见义勇为行为人的行为都是在紧急情况下做出的,来不及全面考虑和仔细斟酌,难免出现诸如假想防卫,假想避险,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等情形,损害了他人不应损害的合法权益;或者由于力所不及;或采取措施不当使自己受到了较大损害。即行为人虽然以见义勇为的良好愿望出发,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实现见义勇为的效果,因而在不能被认定为见义勇为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求见义勇为者对由此造成的损害自担责任,显然也是不利于鼓励人们去实施见义勇为的积极性。但同时又要认识到,对于无过错的受害者如果不对其进行补偿也是不符合情理、不符合法理的。因此,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见义勇为行为人对其所造成损害主观上无故意或重大过失,其民事赔偿责任则由国家对受害人赔偿为原则,当然,见义勇为者愿意赔偿且又有赔偿能力的,也可以象征性地补充赔偿一些。在见义勇为行为人从实施见义勇为行为的愿望出发,但最终没有被认定见义勇为却使自己受到较大损害时,国家给予适当补偿。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点,在认定见义勇为的实施者对损害的发生是否存在重大过失时,一定不能过于苛刻,做事后的诸葛亮,一定要从当时的紧急情况出发,从见义勇为当事人的具体认识能力出发,多考虑其良好的愿望和动机,宁宽勿严。
(三)侵害人赔偿原则。
侵权必担责,是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的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国家在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补偿时,一定要对侵权责任人进行追偿,其意义不仅在于赔偿因侵权行为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制裁和教育侵权行为人和发挥法律的教育作用,以避免、减少侵权行为人的发生。当然,也应当鼓励侵权行为人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有效的赔偿,如果侵权行为人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有效的赔偿,在涉及对其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处罚时要考虑予以从轻。
(四)受益人补偿原则。
受益人因其见义勇为行为人的见义勇为行为而获益,理应对因此遭受的损失的见义勇为行为人加以补偿,法律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国家在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补偿后,应追究受益人的补偿责任,这也有助于受益人负起责任来,认真而又高度注意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在设计受益人补偿规范时也应当鼓励受益人对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有效的的补偿,补偿后确实使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难时,国家可再对其困难予以帮助。其目的就是要使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有效的得到救济,使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早感受到社会反馈给他的温暖和回报。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商务部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第626页。
[2]李微:审理见义勇为案件问题研究,《人民司法》2004年第12期第56—58页。
[3]12月16日《华西都市报》
[4]见义勇为被烧伤谁“埋单”?《福建法制报》2005年1月23日3版。
[5](感动2003)汕头市民见义勇为 演绎感人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1日12:46 大华网
作 者:付建国(1980----)安徽宿州市人,虎林市人民法院
通 讯:虎林市人民法院
电 话:13946880003
信 箱:fujianguo2008@yahoo.com.cn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关于公布“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奖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奖名单的通知


2000-12-18

教基[2000]40号


  由教育部和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协承办,面向全国中等学校学生,以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为主题的“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自今年4月启动后,经过各地认真评选、推荐,共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选送了中学生科技项目488件。经过27位(其中3位院士)科技专家、学者的认真评审,最终确定176个获奖项目。这些项目涉及植物、动物、生命科学、微生物、药学与健康、环境、化学、物理、数学、地球与空间、计算机和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这些获奖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当代中学生科技教育的水平和发展现状,为不断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水平作出了贡献。为了表彰这些获奖中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现将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提名奖的学生及所在学校名单予以公布。
  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决定对所有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提名奖的学生及其所在学校颁发奖金(奖金发放由组委会办公室具体落实),予以奖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所辖的获奖学校加强指导,要保证所获奖金主要用于学校继续开展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
  希望各地要在此次“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对获奖的学生要积极予以扶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要不断探索并形成有效机制,促进青少年学生科技教育和科技活动深入发展。

“长江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奖学生及学校名单

一等奖1人

姓名       项目名称           学校名称
杨宗宗   我国首次发现小花鸟巢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二等奖22人

姓名
项目名称
学校名称

曹鹏飞
用热脉冲法测定植物蒸腾水量
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

宋颖健
多功能教学演示音乐计算尺
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

汪萌
菊花的脱毒培养
北京东方德才学校

盖神
有机化合物的不饱和度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穆迅
冰下、水上电动轮式牵线拉网机
北京市密云水库学校

刁玉鹤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和膳食调查对中学生营养状况分析
北京景山学校

张弛
电脑厂商的生产与销售的问题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一中

严奇琦
软件超级信息管家
上海市市西中学

胡军
智能电脑管家
上海市邮电学校

金如君
用人发合成L——胱氨酸锌的研究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王之任
赝币问题的新发现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孙涛
试用落叶培育食用菌的实验
天津市津华中学

张帆
柴油三轮农用车防盗器
天津市宝坻县第四中学

贺霞
向日葵向光性的探讨
内蒙古包头铁路第五中学

常美惠
线控滤光镜电焊帽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四中学

王智笑
海难个人救生装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赵冕
微质量光学扭秤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陈宏
智能机器人足球对抗赛AI程序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徐丰
四驱车底盘前部及龙头的改进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左亲
一种野生鱼类(斗鱼)的研究和利用
湖南省湘潭县第一中学

苏茂
数字比例无线电遥控机器人
广西北海市北海中学

张毅
《超速音式新英汉词典》(中学生用)
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




三等奖48人

姓名
项目名称
学校名称

闫莹莹
对北京麋鹿苑糜鹿生存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杨荣
人类IL一15基因修饰瘤苗与T细胞过继疗法联合作用对T39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北京景山学校

余飞
两维驻波演示装置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

孔幼博
安全气筒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王蓉
健身按摩椅
上海市卢湾区私立永昌学校

唐玲
由上海地区环棱螺生物学测定看其资源保护
上海市第二十五中学

刘羽
校园个人信息存储钮扣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郑道林
暗线探测器
上海市向明中学

杨君予
单片机控制跑车
天津市新华中学

李经晨
防水门坎
天津市惠明中学

张琼
光卡打孔机
天津市第四中学

鲍勇阳
液体折射率测定仪
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

杨超
附加式电烙铁加锡器
天津市崇化中学

刘晓君
解除仙客来夏眠实验研究
山西省太原市37中学

王剑飞
多功能系列字画笔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中学

闫冰
探索植物为什么产生电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孙永新
密度天平
内蒙古赤峰市乌丹师范学校

王胜男
西瓜丰产新方法
内蒙古敖汉旗高家窝铺乡中学

唐雷
万向虎钳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十四中学

谭露
快速寻星(通信卫星)装置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

王森
即饮保温杯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二中

韩俊
钢瓶自动关阀机
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

何佳仪
输液示警器
江苏省苏州市一中分校

翟宇轩
Win Maskant 2000
江苏省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戴贤松
一个组合几何极值问题的研究
安徽省肥西师范学校

李丹
单摆式向心力演示器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叶(王比)婧
吉安地区野生食用植物调查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

谭莹
易安装活合页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武宁镇初级中学

陈超
泰山鳞伞的人工驯化及优质高产栽培研究
国家计生委泰安人口学校

来庆玲
《辣椒剪枝技术》经济效益好
山东省青州市口埠镇中心初中

刘敏
水催化碘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探讨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

王宇轩
万码无忧
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陈彬
区域屏显放大镜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高级中学

赵秋迪
从气候适宜角度分析三峡地区旅游资源及其优势
湖北省宜昌市第一高级中学

王婧
远距离遥控自动开关
湖南省茶陵县第一中学

徐磊
“太阳能育秧盘”的研究与应用
湖南省沅江县第一中学

逯瑶
可调式开盖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谭升平
3.5寸软磁盘清洗器
广西大学附属中学

薛应村
蜂王浆的高产--继箱无王产浆法
广西贺州市高级中学

陈于思
实验报告--土壤渗水情况测量
海南省海口景山学校

杨静
《中学生接受预防AIDS、性病健康教育可行性调查及效果评估》
四川省遂宁市职业中专学校

曾昱
绿化与热岛削弱之关系模式--德阳市区城市热岛的调查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尚嫒
河流城区段DO与BOD的失衡与复衡
四川省德阳中学校

李莉莎
手摇式快速玉米脱粒机
四川省绵阳市科学城一中

岑雯洁
隔层寻位器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矿务局第一中学

杨绍
PC外置IDE接口
云南省昆明第十二中学

周艳
一个不等式命题的猜想及其推广和应用
青海省平安县平安中学

潘静
遥控直升飞机训练架
新疆石河子市第二中学



提名奖95人

姓名
项目名称
学校名称

皮德义
微型智能机器人
北京市第四中学

任轲
方便小钢锯
北京市三帆学校

张霞
考卷配页机器人
北京第二轻工业学校

许晓汲
关于道路岔口交通的设想
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

李航
自定义简易指令集微型可编程学习机
北京市第四中学

杨丹
紫甘兰酸碱度指示剂
北京市宣武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姜南
JP-831学习、实验、调试、开发单片机系统
北京市印刷学校

张一凡
高锰酸钾粒流线演示器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余飞
可调光偏振望远镜
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

郑裕达
车桥(机动立交桥)
上海市闵行中学

朱哲明
全自动饮水器兼盲人口杯
上海市浦东格致中学

龚杰
全国联网遥控器
上海市行知中学

李云霞
不同颜色对昆虫的引诱力
上海市虹口中学

林田
为了绿色家园--环保志愿者网站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王小君
平面倾斜测量仪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张宇
农作物方便卡系列
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

宋晓林
多媒体课件——原电池
河北省威县师范学校

董霖崧
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杜仲的调查,引种和初步实验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

刘海静
双向压面器
内蒙古赤峰市乌丹师范学校

郝若谷
便携通风橱
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第三中学

任瑞
矮牵牛有性杂交对花色的影响
内蒙古包头铁路第五中学

王伟炜
防超重信箱
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

凌子龙
接触式眼药瓶
黑龙江省佳木斯育才高级中学

褚欣欣
便携式旅游桌
黑龙江省鸡西市育才中学

赵翼飞
多用扶手架
江苏省苏州市新区第一中学

李璐
提示报警门铃
江苏省姜堰中学

范永琨
新型安全电动门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永理
新型光学实验仪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中学

黄泽军
双层打气筒
江苏省启东市大江中学

贾利港
家用玉米脱粒器
浙江省新昌中学

苗赞
浙江省余姚市古树名木分布现状的考察
浙江省余姚市阳明中学

吕冠铮
化学演示实验多功能提篮
浙江省缙云中学

马力
对秦山核电站对周围地区核污染现状的调查
浙江省元济高级中学

方涛
龙岩素心兰的组织培养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沈亢伟
全自动图像动态记录系统
浙江省杭州市艮山中学

濮一楠
高低可调车刀架
浙江省杭州市艮山中学

徐中
函数图像软件
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

杨戈
节能水壶
安徽省合肥市职业教育中心

张杨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北极兰狐的试验
安徽省固镇县湖沟中学

张军
民用压井止漏阀
安徽省蚌埠市龙湖中学

陈彬
银耳熏磺污染环境的实验与调查
福建省古田一中

胡斌
多功能电子防盗门
福建省永定县城关中学

陈凌宇
自由落体运动时间测定仪
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

曾丽伟
天象、地震、水位
福建省莆田县第六中学

黄国宏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广州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

广东省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
广州市政府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广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号发布自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起执行)

办法
第一条 为做好本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工作,保障女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广东省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广州地区范围内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全民、集体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的女职工(含固定工、合同制工、临时工)。
第三条 各级劳动部门负责对本办法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各级卫生部门以及工会、妇联按其职责范围协助监督执行。
第四条 女职工在怀孕、产假、哺乳期间,所在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其劳动合同。除按《企业职工奖惩条例》规定开除或除名者外。
第五条 女职工在月经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装卸、搬运等重体力劳动及高空、低温、冷水、野外作业。
第六条 女职工在职期间进行婚前健康检查应给予一天脱产时间,并按劳动时间计算。
第七条 女职工在怀孕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有毒有害作业或从事其他容易引起流产、早产、畸胎等工种作业。
第八条 怀孕七个月以上(含七个月)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夜班劳动和加班加点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女职工,应每天分上、下午安排两次工间休息,每次休息时间为三十分钟,按劳动时间计算。同时有五名以上怀孕女职工的单位,应设立孕妇休息室。
第九条 怀孕的女职工,从怀孕满六个月开始,应进行定期产前检查,每次检查应给予半天脱产时间,按劳动时间计算。
对从事立位作业的怀孕女职工,怀孕满六个月的,其劳动工作场所应设工间休息座位。
第十条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因难产而剖腹、III度会阴破裂者,增加产假三十天;吸引产、钳产、臀位牵引产者,增加产假十五天(前两项不能相加计算)。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
第十一条 女职工怀孕流产者,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如女职工怀孕不满四个月流产者,医务部门要根据怀孕周期及病情,给予十五天至三十天的产假;怀孕四个月以上(含四个月)至七个月以下流产者,给予四十二天的产假;怀孕满七个月以上
者,遇死胎、死产或早产不成活者,给予七十五天的产假。
第十二条 女职工在产假期间照发工资、奖金及工资性补贴。并享受原工作岗位上应享受的福利待遇。
女职工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全部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
第十三条 女职工产假期满后,如有实际困难,由本人申请,经领导批准,可请哺乳假至婴儿一周岁。哺乳期间,由所在单位发给本人标准工资的75%和工资性补贴。
第十四条 凡有未满一周岁婴儿又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哺乳时间为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增加哺乳时间三十分钟。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往返途中的时间,按劳动时间计算

女职工在哺乳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夜班劳动或加班加点工作,不得从事国家规定的三级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内禁忌从事的有毒有害劳动。
第十五条 女职工产假期满上班,应允许有一至两周的适应时间,使其逐渐恢复原劳动定额。如因身体状况仍不能工作的,经医务部门证明后,其超过产假期间的待遇,按照职工患病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女职工因更年期综合症不能适应原工作时,所在单位应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减轻其劳动量或暂时安排其他适应的工作。
第十七条 每一至二年应对女职工进行一次妇科检查。
第十八条 女职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以自办或联办的形式筹集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女职工卫生室和孕妇休息室、哺乳室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等设施。
第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在新建、扩建、改建生产工作用房时,要严格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设计、装备女工保护设施。
第二十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女职工,可按有关规定享受晚婚假、晚育假、计划生育假、节育手术假等假期及待遇。
第二十一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二条 女职工因生理特点禁忌从事劳动的范围,按照国家劳动部颁发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女职工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按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广州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二年四月一日起执行。



1992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