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知识产权带来那些工作岗位/王瑜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5 14:52:58  浏览:930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知识产权工作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内容可以从“知识产权”字面上去分析。法学界对知识产权的概念基本达成一致,都将知识产权界定为一种权利,法学界的定义只解决了一个“权”字,“知识”可以理解政府倡导的创新,中间的“产”字就是财产,知识产权财产属性的光芒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发觉。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经历了从“权”到“知识”再到“产”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被赋予新的内容,随着其内容的增加也不断孕育出各种新的工作岗位。
  法学界的定义对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有很深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以权利为重心,这是知识产权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知识产权工作对企业而言就是获得知识产权权利和维护权利。人权是天赋的,一生下来就会自动享有,而获得知识产权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且一般都要申请才能获得。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涉及专利、商标、著作权、植物新品种等,这些知识产权大都需要申请才能获得。代理申请知识产权已经形成一个中介代理市场,企业通过中介代理申请知识产权的比例很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专利、商标代理率在70%左右,专利代理有严格的资质考试,我国专利代理人长期的供不应求。权利维护主要是对侵权行为进行打击,打击侵权一般有向行政机关投诉或是司法途径两种方式。无论是通过那种方式知识产权维权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和一定法律实践经验,在维权方面已经形成了专业知识产权维权律师。在取得知识产权权利和维护权利方面的中介服务已经市场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资格认定体系发展较为完备。鉴于代理人和律师专业性强,人员成本高,普通企业一般直接从中介机构购买服务。在这个阶段专利代理人和知识产权律师成为热门的职业,直到现在这两个职业的人才缺口依然很大。
  我国提出由中国制造转为中国创造,创新成为政府政绩的考核指标,国家及各地方出台各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的创新,由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创新上,知识产权发展进入第二阶段。仅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看,创新主要还是技术方面的创新,比如研发出新的产品、新的制造方法,或者对现有产品、现有制造方法进行改进。提升企业的创新力需要创新人才,创新工作将提供了大量的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岗位。创新在企业里不属于知识产权部门的工作内容,创新重点在于是不是新,这需要检索专利文献才能准确判断,专利检索是专门的技能,在一些企业设置专门的工作岗位。大型创新活动是个综合系统工程,投入高、风险大,需要配置研发管理工作岗位。创新本身是一门学科,企业创新还是一种思维模式,创新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和流程的创新等,协助企业提升创新力也可以成就独立的咨询人。在知识产权创新阶段,知识产权数量不断增加,代理人和知识产权律师需求量也继续增加,又衍生出专利查询、研发管理、研发咨询等职业或岗位。
  以运用为核心的全面管理将是知识产权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企业是持续盈利的组织,其存在的基本价值是为了获得盈利,而企业进行创新,将创新成果权利化和维权都会耗费大量的成本,如果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投入不能带来现实的利益或者为企业的盈利带来帮助,企业将失去创新和取得知识产权的源动力,其知识产权工作将不可持续。知识产权的“产”字昭示着知识产权就是一项财产,尽管知识产权可以评估到百亿以上的价值,但是如何让知识产权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利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知识产权获利的途径主要有许可和转让,基于交易的需求促成了专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和交易机构的成立,知识产权交易涉及价值的评估、中介服务、法律服务等,由此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经纪人、专项法律服务等职业岗位便伴随而生。知识产权的运用还包括资本化和证券化,以及专利联盟、像美国高智公司那样专门的专利运营企业等,其他新的运用模式还将出现,与之配套相应服务及服务机构也随之出现,必将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
  知识产权在我国还是较为新型的行业,每个新的行业都会带来许多新的工作岗位。目前该行业人才极度缺乏,人才奇缺行业的员工更具有薪资的议价能力,哪些还为找工作发愁的大学生朋友不妨进入知识产权行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又能促进行业的发展。知识产权行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期待各位加入者共同来推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律师,电子邮件:lawyerwy@263.net。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惠州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


印发《惠州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惠府〔2008〕13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业经十届66次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惠州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十月二十八日


惠州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管理,提高政府性基金的使用效益,建立和完善政府性基金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的监督管理水平,推进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本级各机关事业单位(包括代行政府专项管理职能的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政府性基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按照国家规定程序征收、提取,或以政府信誉建立并向社会募集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专项资金、附加和专项收费)。
  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财政部门拨出专款建立和形成,具有专门用途的政府专项资金,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四条 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文件对某项政府性基金管理有专门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政府性基金的征收、筹集和编制本部门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市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章 收支计划管理

  第六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管理制度。
  第七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客观预测政府性基金收入,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合理安排各项支出,认真编制政府性基金年度收支计划。
  纳入市级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经市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有专门规定的政府性基金收支计划经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审核汇总后报市财政部门备案。
按规定应当列入部门预算的政府性基金,市有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包括政府性基金收支内容。
  第八条 政府性基金年度收支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收入计划。
  1.预期收入总额;
  2.收入构成、收入项目、标准。
  (二)支出计划。
  1.支出总额;
  2.支出构成:(1)人员经费或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2)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支出;(3)政府采购项目支出;(4)专项支出;(5)其他符合规定的支出。
  (三)收支计划编制说明。
  1.收入增减变化的原因;
  2.各类支出计划与上年实际支出的对比;
  3.各类支出安排的主要依据;
  4.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第九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编报政府性基金收支财务报表,并于每季终了的10天内报送市财政、监察和审计部门。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征收政府性基金时,应当使用省以上财政部门印制或监制的票据。
  第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在银行开设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对纳入市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各项收入进行统一管理。
  第十二条 纳入市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体制。有专门规定的政府性基金,严格执行“票款分离、收缴分离”的规定。
  第十三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收取政府性基金,不得违规多收、减收、免收、缓收。
  第十四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政府性基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将收取的政府性基金缴入专户,不得隐瞒、截留、坐支和挪用。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五条 政府性基金应当按照设立时确定的使用原则,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政府扶持的产业发展和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支出。
  第十六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计划安排各项支出,预算经确定后,非特殊情况、特殊需要,原则上不再追加预算。
  第十七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按规定用途使用政府性基金,不得自行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
  第十八条 政府性基金用途中未包含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开支的,不得用于该项支出。
  第十九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应当每年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章 基金拨付程序

  第二十条 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申请纳入市财政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拨款,市财政部门应按国家政策、基金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审核,保证基金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第二十一条 申请使用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的部门和单位,应向市财政部门提交如下资料:
  (一)政府性基金年度收支计划;
  (二)政府性基金用款请拨单或用款计划表;
  (三)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意见;
  (四)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或会议纪要;
  (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市财政部门对市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交的政府性基金拨款申请,经审核符合规定的,应及时划拨资金。
  第二十三条 市本级政府性基金使用时涉及配套资金的,市财政部门应在配套资金到位后,方可办理拨付手续。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的收支管理,完善财政专户及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第二十五条 市监察、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第二十六条 市审计、财政、监察部门应当每年不定期对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等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包括以下内容:
  (一)政府性基金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执行情况;
  (二)政府性基金财政票据管理使用情况;
  (三)政府性基金收缴情况;
  (四)政府性基金使用情况;
  (五)政府性基金征收部门和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情况;
  (六)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内容。
  第二十七条 市审计、财政、监察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负责政府性基金征收使用管理的有关部门和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依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市本级政府性基金管理和监督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监察机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各县、区政府性基金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郑州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

河南省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

政府令第158号 

《郑州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业经2006年12月11日市人民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赵建才

二○○六年十二月十四日

郑州市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生产、经营、运输、使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市水泥生产和使用应当遵循限制袋装、鼓励散装的原则,提高水泥散装率,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
第四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
第五条 市、县(市)、上街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管理工作,其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日常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交通、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对在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生产、使用与管理

第七条 新建、改建或扩建水泥生产企业(包括水泥粉磨站,下同),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并按散装比例70%以上发放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散装水泥设施、设备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
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散装水泥发放能力未达到70%的,应当增加配置散装水泥发放设备,提高散装水泥发放能力。
新建、改建或扩建水泥生产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经核准,并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八条 设立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和设置预拌混凝土搅拌站,应当根据供求需要,合理布局。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相应资质。
第九条 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组织生产,并保证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散装水泥和预拌混凝土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应当严格执行计量管理的规定。
第十条 建设工程建筑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或者水泥使用总量在300吨以上的,散装水泥使用率不得低于80%。鼓励其他建设工程项目使用散装水泥。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应当全部使用散装水泥。
第十一条 本市市区城市建成区内的建设工程项目,混凝土累计使用量在300立方米以上或者一次性使用量在9立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本市市区城市建成区内应当逐步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具体时间由市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告。
县(市)、上街区城市建成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时间,由当地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告。
第十二条 按照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或预拌砂浆的建设工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现场搅拌:
(一)因建设工程特殊需要,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无法生产的;
(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运输车辆无法到达施工现场的;
(三)因抢险、抢修等其他特殊原因确需在施工现场搅拌的。
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其粉尘、噪声、废水排放应当符合国家环境保护的标准。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按照规定应当使用预拌混凝土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招标文件和施工承包合同中载明。
第十四条 交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登记的运输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车辆,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工程特种车辆市区通行证。
第十五条 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的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有关规定,向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统计报表。

第三章 散装水泥专项资金的管理

第十六条 生产袋装水泥的生产企业和使用袋装水泥的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的征收范围和标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专项资金的征收对象、范围、标准或者减免专项资金。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由市、县(市)、上街区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征收或其委托的单位代征,并按规定使用票据。
第十八条 缴纳专项资金的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之日起30日内,凭工程决算文件以及购进散装水泥或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原始凭证等资料,经散装水泥管理机构核实后,办理专项资金清算手续。
第十九条 专项资金应当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全额缴入地方国库,并按照有关规定使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包括:
(一)新建、改建和扩建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专用设施;
(二)购置和维修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设备;
(三)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
(四)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科研培训、新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五)发展散装水泥的宣传;
(六)经财政部门批准的与发展散装水泥有关的其他开支。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用于符合本规定第二十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使用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及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
(二)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组织专家组进行审查、实地考察,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
(三)经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审核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纳入专项资金年度预算;
(四)财政部门根据专项资金年度预算拨付项目资金。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上街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水泥制品生产企业使用袋装水泥的,责令改正,限期补缴专项资金,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规定在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三)建设工程散装水泥使用率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市、县(市)、上街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其所属的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未按规定缴纳专项资金的,由散装水泥管理机构责令限期补缴,并按日加收应缴专项资金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未缴纳的,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四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散装水泥管理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管理权限的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
(二)违反规定征收专项资金的;
(三)征收专项资金不按规定使用票据的;
(四)违反法定程序和权限实施行政处罚的;
(五)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六)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行为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为:
(一)散装水泥,是指不用包装,直接通过专用工具装运、储存和使用的水泥;
(二)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是指将水泥和其他掺和料经专业厂(站)预先拌制后,用于建设工程的混凝土拌和物和砂浆拌和物。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