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颁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5 16:57:12  浏览:88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颁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文物局


关于颁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文物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文化厅(局)、文物局、文物管理委员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我们修订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以下简称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是中央财政为加强文物保护而设立的专项补助经费。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规定,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应由文物所在地政府解决,地方政府单独解决确有困难且符合本办法第七条所列补助范围的项目,可申请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补助,共同解决。
第四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必须按规定用途,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不得用于本办法规定范围以外的项目;不得抵充行政、事业经费。
第五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六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文物部门)使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必须接受国家文物局和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补助范围
第七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补助范围如下:
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维修、保护、安全消防;
二、国家重点博物馆和国家重点文物库房维修、安全消防;
三、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的重要考古发掘项目的发掘及资料整理;
四、国家征集和收购三级以上(含三级)珍贵文物;
五、经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一级风险单位的安全、消防;
六、出土重要文物和馆藏二级品以上(含二级品)文物的技术保护;
七、经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补助的其他项目。
第八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开支内容包括:
一、维修、保护及安全、消防费:主要包括材料费、设备购置费、调研勘测设计费、人工费、管理费、维修资料出版费等。
二、考古发掘及资料整理费:主要包括人工费、设备购置费、占地补偿费、标本测试费、文物修复费、安全保卫费、资料(包括整理出版)费等。
三、文物技术保护费:主要包括前期试验费、材料费、设备购置费、人工费、聘请专家费等。
四、用于经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其他开支项目。

第三章 经费的申请和审批
第九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时间为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
第十条 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为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申请单位。省级文物部门所属单位以及地、市、县文物部门申请国家专项补助经费时,均须逐级上报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经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联合向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提出申请。凡越级上报或单方面上
报的申请均不受理。
第十一条 在申请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前,省级文物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本地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点博物馆和重点文物库房抢救、维修、保护、安全消防工程实施方案及预算,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二、制定一级风险单位安全消防工程实施方案及预算,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三、提出本地区重要考古发掘项目的考古项目申请,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四、制定出土文物、馆藏一、二级文物技术保护方案及预算,报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
凡跨年度且申请补助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体、单项维修保护工程,必须向国家文物局提出重大维修项目立项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方案及预算申报工作。
第十二条 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文物局审查批准的预算和工程进度情况,按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申请表》(格式附后)的要求,提出年度申请补助的全部项目和补助金额意见,并附配套经费落实情况证明,申请文物征集补助的还应附征集文物清单,报送国
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审批。
第十三条 如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必须及时进行文物抢险维修,抢救性考古发掘和珍贵文物征集等特殊情况时,可由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提出专项补助申请。
第十四条 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根据文物保护规划、方案及预算审批结果和国家财力的可能,对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的申请报告进行审核,共同确定补助经费数额,联署具文通知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

第四章 财务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实行“专项申报,逐项核定,按进度拨款,年终核销支出,项目完成后结报”的财务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 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负责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使用的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的财务管理。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拨款通知后,必须及时将经费拨付同级文物部门。省级文物部门根据工程进度,一次或分次拨付用款单位,并将补助通知抄送用款单位所在地同级财政部门。
第十八条 已批准补助并拨款的项目,在一至二年内仍未动工的,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将对该项目予以注销,并将已拨经费调至其它补助项目,或由财政部收回。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省级文物部门应暂缓拨款或不予拨款。
一、没有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方案施工;
二、被查明为虚报补助项目;
三、重大施工项目组织领导工作未能落实;
四、地方应拨的经费没有到位;
五、施工单位和主要技术问题没有解决;
六、其它不具备开工条件和应暂缓拨款的项目。
第二十条 当年未完工项目,年终经费如有结余的,可结转下年度继续使用。项目完成后的结余资金,应如数上交省级文物部门,用于下年度本地区文物维修保护项目。
第二十一条 如遇有特殊情况需调整或变动已批准的计划项目或项目内容,须由省级文物部门提出报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方能调整或变动。
第二十二条 经批准的经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不得突破。如遇特殊情况调整项目和项目内容,确需追加预算时,须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按照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三条 省级文物部门应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国家专项补助经费年度财务决算,经省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于次年三月底前,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财务收支表》(格式附后)分别报送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
第二十四条 项目完成后,由用款单位编制财务决算和工程总结报告,经省级文物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
第二十五条 维修工程竣工后,由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及财务人员等进行验收,或由国家文物局指定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验收,并写出正式验收报告。大型维修工程应根据工程进度分阶段进行验收。
第二十六条 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购置固定资产,必须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所购固定资产应登记入帐,并报国家文物局备案。
第二十七条 大型设备或成批(套)施工设备以及项目完成后结余的主要维修材料,由省级文物部门实行统一管理,并有权在全省范围内调剂使用,必要时国家文物局可在全国范围内调剂。
第二十八条 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将分别给予停止拨款、暂停核批新的补助项目、收回补助经费等处罚,并追究有关人员和负责人的责任:
一、虚报补助经费预算;
二、擅自变更补助项目内容或设计方案;
三、挪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
四、擅自动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购置固定资产;
五、擅自处理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和成批施工材料;
六、因管理不善,给国家财产和资金造成损失和浪费;
七、不按期报送有关报表和决算;
八、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对于上述行为中,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适用于文物部门管理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纪念馆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颁发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93)财文字第736号)同时废止。
附:
表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二:考古发掘经费申请表
表三:重点博物馆、文物库房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四:安全消防设施经费申请表
表五:文物征集经费申请表
表六:重要出土文物、馆藏一、二级品文物技术保护经费申请表
表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收支情况表

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一
-----------------------------------------
|级别|所| | |批准|工程| 预
| | | | | | |-----------
|或 |在|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方案| |经费来源 |
| | | | | |起始| |-----
|编码|地| | |预算| |预 算 |合|材料|
| | | | | | |-----| | |
| | | | |文号|年度|地方|中央|计|费 |
|--|-|--------|--------|--|--|--|--|-|--|
|1 |2| 3 | 4 |5 |6 |7 |8 |9|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支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人工|勘 测|管理|出版|设 备|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
费 |设计费|费 |费 |购置费|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1|12 |13|14|15 |16|17 |18|19| 20 | 2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国保单位编码按国保批次和顺序号编列。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第一批国保单位,顺序号为8,其编码为:1008;
2、所在地栏填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经费来源预算地方栏(7)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设备购置费”仅限于自营工程的设备购置;
5、项目实施进度按:基础工程、大木工程、主体完成、装修工程、油饰彩画工程等填列;
6、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7、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考 古 发 掘 经 费 申 请 表
表二
--------------------------------------------
|级别|所| | |审批|考古|面| 预
| | | | | | | |------------
|或 |在|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发掘|发掘| |经费来源 | 支
| | | | | | | | |------
|编码|地| | |证照|起始| |预 算 |合 |人工|
| | | | | | | |-----| | |
| | | | |文号|年度|积|地方|中央|计 |费 |
|--|-|--------|--------|--|--|-|--|--|--|--|
|1 |2| 3 | 4 |5 |6 |7|8 |9 |10|11|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平方米;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设备|占地|测试及|安保|资料|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
费 |费 |修复费|费 |费 |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2|13|14 |15|16|17|18 |19|20| 21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国保单位编码按国保批次和顺序号编列。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第一批国保单位,顺序号为8,其编码为:1008;
2、所在地栏填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经费来源预算地方栏(8)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项目实施进度按:调查勘探、发掘、资料整理、报告出版填列;
5、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6、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重点博物馆、文物库房维修经费申请表
表三
-----------------------------------------
|级别|所| | |批准|工程| | 预
| | | | | | |维修|------
|或 |在|博物馆、文物库房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方案| | |经费来源 |
| | | | | |起始| | |
|编码|地| | |预算| | |预 算 |
| | | | | | |面积|-----|
| | | | |文号|年度| |地方|中央|
|--|-|----------|--------|--|--|--|--|--|
|1 |2| 3 | 4 |5 |6 |7 |8 |9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平方米;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支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合 |材料|人工|设计|设 备|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
计 |费 |费 |费 |购置费|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0|11|12|13|14 |15|16 |17|18| 19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编号按国家文物局给定的编号填列;
2、所在地栏填博物馆所在的地区。如:“山西省博物馆”填“太原市”;
3、经费来源地方栏(8)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设备购置费”仅限于自营工程的设备购置;
5、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6、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安全消防设施经费申请表
表四
-------------------------------------
|级别|所| | |审批|工程| 预
| | | | | | |-----------
|或 |在|单位名称|申请补助项目内容|方案| |经费来源 |
| | | | | |起始| |-----
|编码|地| | |预算| |预 算 |合|材料|
| | | | | | |-----| | |
| | | | |文号|年度|地方|中央|计|费 |
|--|-|----|--------|--|--|--|--|-|--|
|1 |2| 3 | 4 |5 |6 |7 |8 |9|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支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人工|设计|管理|安防|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 | | | | | | |
费 |费 |费 |设备|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1|12|13|14|15|16 |17|18| 19 | 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国保单位编码按国保批次和顺序号编列。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第一批国保单位,顺序号为8,其编码为:1008;
2、所在地栏填文物保护单位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经费来源地方栏(7)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属一级风险单位的,在备注中说明;
5、“设备购置费”指报警主机,前端器材,视频器材;消防供水设备等费用;
6、项目实施进度按:设计、安装、调试、试运行、竣工验收填列;
7、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8、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文 物 征 集 经 费 申 请 表
表五 单位:件:万元
----------------------------------------
| | 计 划 征 集 情 况 | | |
| |---------------------|本 年| |
| | 经 费 | 征集件数和初鉴情况 | | |
|征集文物单位名称|-----|---------------|申 请|备 注|
| |合|其中:|合| | | |其| | |
| | | | |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 |补 助| |
| |计|地方 |计| | | |它| | |
|--------|-|---|-|---|---|---|-|---|---|
| 1 |2| 3 |4| 5 | 6 | 7 |8| 9 | 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2、本表须附拟征集文物清单;
3、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重要出土文物、馆藏一、二级文物技术保护经费申请表
表六
-------------------------------------------
|级别| | | | | | |批准| 预
| | | | | | | | |------------
|或 |保护单位或博物馆名称|文物名称|等|时|质|件|方案|经费来源 | 支
| | | | | | | | | |------
|编码| | |级|代|地|数|预算|预 算 |合 |前期
| | | | | | | | |-----| |
| | | | | | | |文号|地方|中央|计 |试验费
|--|----------|----|-|-|-|-|--|--|--|--|---
|1 | 2 | 3 |4|5|6|7|8 |9 |10|11|12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件;万元
--------------------------------------
算 情 况 | 申请补助情况 | | |
----------------|---------| | |
出 预 算 |地方 |中央补助 |项目实施进度|备 注|
----------------| |-----| | |
|材料|人工| |专家|其他|经费 |已拨|本年| | |
| | |设计费| | | | | | | |
|费 |费 | |费 |费 |落实数|经费|申请| | |
|--|--|---|--|--|---|--|--|------|---|
|13|14|15 |16|17|18 |19|20| 21 | 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编号按国家文物局给定的编号填列;
2、所在地栏填博物馆所在的地区,如:“山西省博物馆”填“太原市”;
3、经费来源地方栏(9)包括单位自筹经费,并将自筹经费在备注栏注明;
4、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填报;
5、表中“设计费”指技术保护方案的制定及论证费;
6、技术保护方案或做法说明的报送方法与古建及博物馆维修方案报送方法同;
7、本表报国家文物局6份,财政部2份。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收支情况表
表七
---------------------------------------
|级别|所| | 拨 款 情 况 | 国 家 专
| | | |---------------|------------
|或 |在|单位名称| 累计拨款 |其中:本年拨款| 累 计
| | | |-------|-------|------------
|编码|地| |地 方|中 央|地 方|中 央|合 计|材料费|人工费|
|--|-|----|---|---|---|---|---|---|---|
|1 |2|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单位:万元
------------------------------------
项 补 助 经 费 支 出 | | |
------------------------| | |
支 出(含 本 年) |本年实|结余|项目进展情况|备 注|
-----------------| | | | |
管理费|测试设计|安防设备|其他费|际支出|资金| | |
---|----|----|---|---|--|------|---|
11| 12 | 13 | 14| 15|16| 17 |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1、编号按国家文物局下达经费时的编号填列;
2、所在地栏填维修项目所在的地区。如:“布达拉宫”填“拉萨市”;
3、支出栏中无法反映的大项开支,在备注栏注明;
4、本表由省级(含计划单列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填报;
5、本表报国家文物局2份,财政部1份。



1998年2月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江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内江市人民政府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江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的通知(内府发〔2006〕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内江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已经五届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六年一月五日


内江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家审计署等六部委《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国家建设项目,是指以国有资产投资或者以国有资产融资的基本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包括使用国家财政性资金、政府设立的专项建设资金、国家统一借贷的外资款项等进行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
第三条 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对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权,并对与其相关的勘察、设计、招标、施工、采购、监理等环节实施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项目投资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条 发改委、经委、国资委、财政、规建、交通、国土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支持、协助审计机关对建设项目实施审计监督。
建设项目单位和与建设项目有关的部门应当配合审计机关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第五条 建设项目审计按照项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审计监督管辖范围。只有一个投资主体的国家建设项目,由管辖该投资主体的审计机关负责审计;有两个以上投资主体的国家建设项目,由管辖其中投资比例大或实质上拥有控股权的投资主体的审计机关负责审计
市审计局可以将其管辖范围内的国家建设项目授权县(区)审计局审计,也可以直接审计县(区)审计局管辖范围内的国家建设项目。
第六条 部门、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国有建设项目的审查,不能代替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二章 审计对象职责
第七条 项目管理单位在下达建设项目计划时,应当将建设项目计划和有关立项文件抄送审计机关。
第八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签订项目建设合同时,应当在合同中约定“最终工程价款的确定以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为准”。
第九条 在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前,项目建设单位应预留工程尾款,待竣工决算后结算。
第十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国家建设项目初步验收结束后,应于三个月内办理竣工决算,并向审计机关提出竣工决算审计申请。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工程财务资料,积极配合审计机关审计。必须报送的资料包括:项目的前期资料;项目的建设资料;项目的竣工决算资料;项目的财务资料以及项目建设的相关资料。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和有关单位应当积极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对审计机关送达的审计取证材料,应当及时组织核对,并于送达之日起 15 日内将核对情况书面反馈审计机关,逾期不反馈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十三条 建设单位对审计查出的虚列工程费用、虚增工程成本等,必须在工程决算中扣除。
第十四条 项目建设管理、财政、国有资产、房地产等部门应当依据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批复项目财务决算、办理资产登记、核发产权证明。
第三章 审计机关职责
第十五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审计工作目标,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并将纳入审计项目计划的建设项目及时告知有关部门和建设项目单位。
第十六条 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前,应当掌握项目的计划情况,获取有关建设项目的立项、核算、管理、决策等相关建设资料,作好审前准备。
第十七条 审计机关应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对其开工、在建、竣工全过程实施分阶段跟踪审计。
第十八条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有相应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或者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相关事项的审计工作。
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前审计的主要内容为:
(一)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筹措方式、偿还方式;
(二)征地、拆迁及道路修建、水电安装等前期费用支出;
(三)建设单位是否建立与国家建设项目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建审计的主要内容为:
(一)项目设计总概算调整情况;
(二)设计变更的内容和调整情况;
(三)各项建设资金来源到位情况和按照国家规定用途使用情况;
(四)建设项目经济合同实施情况;
(五)有无非法集资、摊派和乱收费的情况;
(六)建设成本及财务收支核算情况;
(七)是否按国家规定足额计提和缴纳国家税费。
第二十一条 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为:
(一)项目管理及招投标情况;
(二)竣工决算报表和竣工决算说明书;
(三)建设项目投资及概算执行情况;
(四)工程造价结算情况;
(五)交付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各项结余资金的情况;
(六)尾工工程项目和资金预留的情况;
(七)建设收入和包干节余的核算、分配及留成情况;
(八)应交税费情况。
第二十二条 审计机关对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出具的审计报告和作出的审计决定,作为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的财务依据。
第二十三条 对全额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按照审计核减金额,如数收回财政;对使用其他资金的建设项目,按照审计核减总额的 10%上缴财政,在建设项目成本中列支。
第二十四条 审计机关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应当向有关部门通报审计事项,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终结后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审计结果。必要时可遵照公告审批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五条 被审计对象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或者转移、隐匿、毁弃项目技术资料和财务资料的,审计机关有权责令交出、改正或者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并由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责任。
第二十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项目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无故不向审计机关报送竣工决算资料的,视为拖延提供审计有关资料,审计机关有权予以制止,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 对项目建设单位违反国家财政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审计机关应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处罚;对发现责任人涉嫌违纪或犯罪线索的,审计机关应及时移送监察机关或司法部门追究责任。
第二十八条 对打击报复、污蔑陷害审计人员的,由有关部门作出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进行建设项目审计时,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廉洁奉公,保守秘密。对审计人员弄虚作假,隐瞒问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按照有关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或处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不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各级政府应当对建设项目的审计经费予以保障。
第三十二条 接受、使用社会捐赠的公益性建设项目、集体资产投资的建设项目和经当地人民政府交办的建设项目审计,审计机关可以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省政府四川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的通知》(内府发[2000]114 号)停止执行。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5号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已经2012年2月15日国务院第192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

                           总 理 温家宝
                            二○一二年三月一日


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管理,规范海洋观测预报活动,防御和减轻海洋灾害,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预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海洋观测预报事业是基础性公益事业。国务院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观测预报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主管全国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海区派出机构依照本条例和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规定的权限,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监督管理。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
第五条 国家鼓励、支持海洋观测预报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海洋观测预报人才,促进海洋观测预报业务水平的提高。
对在海洋观测预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海洋观测网的规划、建设与保护

第六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编制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有关军事机关的意见,报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批准后实施。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和本行政区毗邻海域的实际情况,编制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洋观测网规划,在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备案。
修改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报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七条 编制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保障国防安全。
编制海洋观测网规划,应当将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和海上其他重要区域作为规划的重点。
第八条 海洋观测网规划主要包括规划目标、海洋观测网体系构成、海洋观测站(点)总体布局及设施建设、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九条 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应当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并按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程序组织实施。
海洋观测站(点)的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要求,保证建设质量。
第十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基本海洋观测站(点)的设立和调整。
有关主管部门因水利、气象、航运等管理需要设立、调整有关观测站(点)开展海洋观测的,应当事先征求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的意见。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因生产、科研等活动需要设立、调整海洋观测站(点)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报有关海洋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 海洋观测站(点)及其设施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毁损或者擅自移动。
第十二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商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和国家有关标准划定基本海洋观测站(点)的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予以公告,并根据需要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标志。
禁止在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下列活动:
(一)设置障碍物、围填海;
(二)设置影响海洋观测的高频电磁辐射装置;
(三)影响海洋观测的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捕捞作业、水产养殖、倾倒废弃物、爆破等活动;
(四)可能对海洋观测产生危害的其他活动。
第十三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海洋观测站(点)及其设施、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原负责或者批准设立、调整该海洋观测站(点)的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开工建设前采取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海洋观测站(点)等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 海洋观测与资料的汇交使用

第十四条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计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海洋观测资料获取和传输的质量控制,保证海洋观测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十五条 海洋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规范和海洋观测技术要求。
海洋观测计量器具应当依法经计量检定合格。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周期的计量器具,不得用于海洋观测。对不具备检定条件的海洋观测计量器具,应当通过校准保证量值溯源。
第十六条 国家建立海上船舶、平台志愿观测制度。
承担志愿观测的船舶、平台所需要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由海洋主管部门负责购置、安装和维修;船舶、平台的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应当予以配合,并承担日常管护责任。
第十七条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的规定,将获取的海洋观测资料向有关海洋主管部门统一汇交。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妥善存储、保管海洋观测资料,并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海洋观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建立海洋观测资料数据库,实行资料共享。
海洋观测资料的汇交、存储、保管、共享和使用应当遵守保守国家秘密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决策和防灾减灾、国防建设、公共安全等公益事业需要使用海洋观测资料的,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无偿提供。
第十九条 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的规定执行。
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海洋观测活动,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不得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和成果;确需提供的,应当报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或者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批准;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在批准前,应当征求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意见,其中涉及军事秘密的,还应当征得有关军事机关的同意。

第四章 海洋预报

第二十一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应当根据海洋观测资料,分析、预测海洋状况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及时制作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做好海洋预报工作。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应当适时进行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会商,提高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的准确性、及时性。
第二十二条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由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按照职责向公众统一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公众发布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第二十三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沿海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海洋预报机构提供的海洋灾害警报信息采取必要措施,并根据防御海洋灾害的需要,启动相应的海洋灾害应急预案,避免或者减轻海洋灾害。
第二十四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当地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应当安排固定的时段或者版面,及时刊播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
广播、电视等媒体改变海洋预报播发时段的,应当事先与有关海洋主管部门协商一致,但是因特殊需要,广播电视行政部门要求改变播发时段的除外。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海洋灾害警报,应当及时增播或者插播。
第二十五条 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刊播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应当使用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提供的信息,并明示海洋预报机构的名称。
第二十六条 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海洋灾害信息发布平台,根据海洋灾害防御需要,在沿海交通枢纽、公共活动场所等人口密集区和海洋灾害易发区建立海洋灾害警报信息接收和播发设施。
第二十七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灾害分析统计结果,商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确定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的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在海洋灾害重点防御区内设立产业园区、进行重大项目建设的,应当在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预测和评估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海平面变化和影响气候变化的重大海洋现象的预测和评估,并及时公布预测意见和评估结果。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海洋灾害防御需要,对沿海警戒潮位进行核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海区派出机构、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不予查处,或者有其他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行为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国务院海洋主管部门及其海区派出机构、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瞒报、谎报或者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漏报、错报、迟报海洋灾害警报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未经批准设立或者调整海洋观测站(点)的,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活动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违法获得的海洋观测资料,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的,限期补办有关手续;不符合海洋观测网规划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实施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依法强制执行;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侵占、毁损或者擅自移动海洋观测站(点)及其设施的;
(二)在海洋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海洋观测活动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遵守国家海洋观测技术标准、规范或者规程的;
(二)使用不符合国家有关产品标准、规范或者海洋观测技术要求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的;
(三)使用未经检定、检定不合格或者超过检定周期的海洋观测计量器具的。
违反本条第一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责令限期更换有关海洋观测仪器设备、海洋观测计量器具。
第三十四条 从事海洋观测活动的单位未按照规定汇交海洋观测资料的,由负责接收海洋观测资料的海洋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汇交;逾期不汇交的,责令停止海洋观测活动,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五条 单位或者个人未经批准,向国际组织、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属于国家秘密的海洋观测资料或者成果的,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发布海洋预报或者海洋灾害警报的,由有关海洋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刊播海洋预报、海洋灾害警报的;
(二)未及时增播或者插播对国计民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海洋灾害警报的;
(三)刊播海洋预报、海洋灾害警报,未使用海洋主管部门所属的海洋预报机构提供的信息的。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海洋观测,是指以掌握、描述海洋状况为目的,对潮汐、盐度、海温、海浪、海流、海冰、海啸波等进行的观察测量活动,以及对相关数据采集、传输、分析和评价的活动。
(二)海洋预报,是指对潮汐、盐度、海温、海浪、海流、海冰、海啸、风暴潮、海平面变化、海岸侵蚀、咸潮入侵等海洋状况和海洋现象开展的预测和信息发布的活动。
(三)海洋观测站(点),是指为获取海洋观测资料,在海洋、海岛和海岸设立的海洋观测场所。
(四)海洋观测设施,是指海洋观测站(点)所使用的观测站房、雷达站房、观测平台、观测井、观测船、浮标、潜标、海床基、观测标志、仪器设备、通信线路等及附属设施。
(五)海洋观测环境,是指为保证海洋观测活动正常进行,以海洋观测站(点)为中心,以获取连续、准确和具有代表性的海洋观测数据为目标所必需的最小立体空间。
第三十九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洋观测预报工作,按照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执行。
海洋环境监测及监测信息的发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